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生查子·春山煙欲收。唐代。牛希濟。 春山煙欲收,天淡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春山上的煙霧即將散去,淡色的天空上,星星稀疏且小。將落的月兒照在我們臉上,流著離別的淚水,天已經接近黎明。
話已經說了很多,情意卻沒有盡頭。回過頭來仍說道:記得綠羅裙,無論走到何處都要憐惜芳草。
生查子:詞調名,原為唐教坊曲名。
煙欲收:山上的霧氣正開始收斂。
臨:接近。清曉:黎明。
重(chóng)道:再次說。
羅裙(qún):絲羅制的裙子。多泛指女孩衣裙。
憐:憐惜。
表現男歡女愛、離愁別緒是唐五代詞中最常見的題材。愛情是人生中的春天,春天是愛情的伴侶。但是,唐五代詞在表現愛情這類題材時,多是寫得浮靡被艷,辭彩華麗。詞人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寫下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霍松林主編 .古代言情贈友詩詞鑒賞大觀: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423
上片“春山煙欲收,天淡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遠處連綿起伏的春山上,白茫茫的霧氣開始收退,依稀現出黑黝黝的如畫剪影;東方漸明,露出魚肚白色,寥落的幾顆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天很快就要大亮,一個美好的春日即將開始,然而無情的離別時刻也逼近了。詞以“欲收”、“淡”、“稀小”等含有動態的語詞,寫出天色由朦朧逐漸明朗的過程,暗示戀人抬望天色而漸漸收緊的心情。“春山”二句,在勾勒晨景中,挑明了季節、時間、環境、戀人早起等內容,為傷別墊下了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想象空間。
接下,文筆從天色落到人物身上:清曉的晨光下,女主人公臉上一串串傷別的淚珠不斷地流落,西斜的殘月,照亮她的臉龐,好似暗喻女子的眉黛;漣漣的別淚,在這清幽的晨光中顯得格外晶瑩前一句對女主人公的臉部來了一個特寫,將人物也攝進了春曉畫面。“別淚”二字,點醒題旨,與上片其他內容相結合,隱含他們從夜里室內話別對泣,直到天明路邊難舍難分的內容。
下片“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執手歧路,細細叮嚀。別淚拭不干,別語囑不盡,有情人送別,情深意長。“語已多,情未了。”縱說了千言萬語,也難盡幾多情意。花前月下的歡快日子已成陳跡,此后是閨房孤燈、梧桐細雨,夢里相思,“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最后一句“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這里,詞人借助芳草與羅裙同色的聯想,生動地表現了女子臨別時的復雜心理和眷戀情緒。女子看見萋萋遮滿古道伸向遠方的芳草,想到行人將離開自己而跋涉天涯,又想到自己將苦苦地思念他,又轉想到他對自己的思念,猝而又擔心他會不會忘了自己。芳草與自己身上的綠羅裙顏色相同,女子由這一聯想生發開去:天涯處處有芳草,她希望行人睹芳草而記得綠羅裙(自己),行遍天涯,愛情永遠不變。“憐芳草”即戀女子也。這兩句詞化用前人詩句而翻進一層,把許多層的心情意思揉合進去,顯得更為出色。從女子回身再追補的這句話中,讀者可窺到女子內心深層的秘密。女子祈愿的是兩情久長,遠游他鄉的男子永不變心。意不明說,又非說不可,于是含蓄而婉轉地指草指裙鄭重叮嚀了這么一句癡語。女子的情深如海,韌如蒲草,自在言外不喻之中。南朝江總妻《賦庭草》云:“雨過草芊芊,連云鎖南陌。門前君試看,是妾羅裙色。”詠裙、草同色。杜甫詩云:“名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說睹景思人。結尾二句,通過聯想,將自然景色與心中感情巧妙地結合起來。
五代詞人。生卒年不詳。隴西(今甘肅)人。詞人牛嶠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喪亂,流寓于蜀,依嶠而居。后為前蜀主王建所賞識,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時,累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隨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時拜雍州節度副使。 ...
牛希濟。 五代詞人。生卒年不詳。隴西(今甘肅)人。詞人牛嶠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喪亂,流寓于蜀,依嶠而居。后為前蜀主王建所賞識,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時,累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隨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時拜雍州節度副使。
魯恭太師廟。宋代。韓維。 善教邈無跡,其流在民心。君看魯太師,廟食猶至今。豈如文俗士,朱墨坐浮沉。趨營止目前,不顧患害深。去漢馀千載,此弊竟相尋。我行道祠下,感激為悲吟。不見田雉馴,啼鴉空滿林。
題竹木翎毛。明代。王恭。 蜻蜓轉逐斷香飛,歌鳥殘春聽漸稀。為報瑯玕應結子,荒山秋晚鳳凰饑。
清平樂 其三。。程濱。 唏噓堂上,舉世誰無妄。惟有軍持成寶相,矯若游龍蕩漾。長空夜影青青。平添雪后心情。莫道能醫心病,終朝郁郁為名。
次水心先生雁山韻。。釋元肇。 方壺圓嶠神仙經,遠不可到虛其名。東嘉自古山水郡,往往俗駕回山靈。了知天地不終惜,雁蕩殿出集大成。輞川無人王宰死,五日十日徒勞形。有生莫厭行犖確,四十九折重盤縈。珠璣亂撒龍斗富,樓殿巧著僧爭清。巔崖咫尺分陰晴,幽壑噫欠生雷霆。新詩彈壓得二妙,厖眉雪頂交歡迎。煮茶夜坐發深省,古澗旋汲銅花青。老子于此興不淺,落紅千點春無情。
題吳子和山水。明代。張以寧。 今代高人張師夔,繭紙畫出紫陽詩。青山娟娟洗宿霧,綠樹粲粲含朝曦。孤篷高卷在沙腳,一叟獨坐閒支頤。返思前夜風雨惡,滿蓑白雨飛淋漓。牛渚天昏神鬼出,龍門雷動黿鰲移。明朝起視天宇凈,金盤高掛扶桑枝。云收浪息非昨夢,樹色山光如舊時。乃知穹壤間,神明有如斯。高天日月常昭朗,平陸風濤自險巇。紫陽之仙去我久,茲理明明知者希。秦川吳子和,讀書見天機。喜得此畫邀我題,嗟我倦游材力衰。大江長淮動千里,似此幾回親見之。行年五十未聞道,徑欲從此棲武夷。
QQ客服
微信客服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