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
〈形〉
(1) (形聲。從黍,利省聲。本義:黍膠。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2) 假借為“齊”。眾多,數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禍以燼。——《詩·大雅·桑柔》
黎,眾也。——《爾雅》
黎民于變時雍。——《書·堯典》。傳:“眾也。”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禮記·大學》。注:“眾也。”
覺悟黎烝。——《漢書·司馬相如傳》。注:“黎烝,眾庶也。”
黎民不饑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眾;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3) 顏色黑中帶黃 [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則謂借為藜。——《釋名》
今王播棄黎老。——《國語·吳語》。注:“東棃壽征也。”
厥土青黎。——《書·禹貢》
面目黎黑。——司馬遷《史記》
(4) 老,年紀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 黎
〈動〉
(1) 粘 [stick]。古時用黍米打糨子,用來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謂之黎。——宋· 羅愿《爾雅翼》
(2)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圍宛城三匝。——《史記·高祖本紀》
◎ 黎
〈名〉
(1) 古諸侯國名 [Li 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說在今長治西南
黎侯寓于 衛。——《詩·邶風·式微》
(2) 少數民族名,住在海南島 [Li 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單(黎族人所織青紅相間的木棉布)
(3) 姓
黎【亥集下】【黍部】 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3畫
《唐韻》《集韻》郞奚切《正韻》鄰溪切,音犂。《說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
又國名。在上黨東北殷侯國。《書·西伯戡黎釋文》黎,國名。
又《山海經》有牛黎之國。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魏郡黎陽縣。
又山名。《前漢·地理志》黎山在黎陽之南。
又水名。《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傳》合黎,水名。在流沙之東。
又玉名。《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又《玉篇》衆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疏》黎,衆也。
又《正韻》黑也。與黧同。《書·堯典蔡傳》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釋名》土靑曰黎,似黎草色也。
又與邌同。黎明,比明也。《史記·高帝紀》黎明圍宛城。《註》索隱曰: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
又與瓈同。玻瓈。《本草》作頗黎。
又與蔾同。《左傳·襄二十五年》引易據于蒺蔾,作蒺黎。
又姓。黎侯國之後。
又人名。《書·堯典乃命羲和傳》重黎之後有羲氏和氏。
又《集韻》《韻會》憐題切,音藜。
又《集韻》良脂切,音棃。義同。
黎【卷七】【黍部】
履黏也。從黍,省聲。,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郎奚切
(黎)履黏也。釋詁曰。黎、衆也。衆之義行而履黏之義廢矣。古亦以爲黧黑字。從黍。省聲。省者、不欲重禾也。郞奚切。十五部。、此依刀部作。古文利。作履黏?黍米也。說從黍之意。
QQ客服
微信客服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