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明通容《祖庭鉗錘錄》附《宗門雜錄》:“王荊公語佛慧泉禪師云:'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謂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夷花獻佛,舍身為床座,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迦葉。'”此為佛教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會心。
⒈ 亦省作“拈花”。
引《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 靈山 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 迦葉尊者 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 摩訶迦葉。’”
明 通容 《祖庭鉗錘錄》附《宗門雜錄》:“王荊公 語 佛慧泉禪師 云:‘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謂 梵王 至 靈山 以金色波羅夷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説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 金色頭陀 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 摩訶迦葉?!?br />清 李漁 《奈何天·巧怖》:“伊為新至我,我是舊來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勞詮諦。羨只羨你這乖菩薩,巧 阿彌,降魔秘訣授憑誰?”
清 錢謙益 《寄嚴道徹太守》詩:“蒲團已悟拈花案,尺素爭傳倒薤書?!?br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閔預》:“學簪花而捨拈花,何為不可;倩貝葉以充紅葉,何便如之?!?/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