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佛教中的護(hù)法神,傳說是毘沙門天王之子。哪,也寫作“那”。又因其年少而英勇善戰(zhàn),民間遂以之為少年英雄的象征。
⒈ 佛教中的護(hù)法神,傳說是 毘沙門天王 之子。哪,也寫作“那”。又因其年少而英勇善戰(zhàn),民間遂以之為少年英雄的象征。 宋 贊寧 《宋高僧傳·明律·道宣》:“﹝ 道宣 ﹞於 西明寺 夜行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履空無害;熟顧視之,乃少年也。
引宣 遽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 毘沙門天王 之子 那吒 也。’”
按,神魔小說中有 哪吒 之名,本此。 《西游記》第五回:“這 大圣 一條棒,抵住了四大天神與 李托塔、哪吒太子。”
郭小川 《春暖花開》詩三:“兒童似 哪吒,少年如 羅成。”
⒈ 佛教故事中的神仙。演化于小說中,有折骨肉還父母,現(xiàn)身為父母說法的故事。也稱為「哪吒三太子」。(北平音ㄋㄜˊㄓㄚˋ)?
英語Nezha, protection deity
法語Neuza, Nez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