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也稱“法名”、“戒名”。佛教徒皈依佛門或受戒后由師父特取的名字。如南朝梁婁德素,受戒后法號(hào)為慧約。
⒈ 佛教徒受戒時(shí)由本師授予的名字。又稱法名或戒名。
引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號(hào)號(hào) 僧伽,有時(shí)與我論三車?!?br />《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郡王﹞將乙侍者剃度為僧,就用他表字 可常 為佛門中法號(hào)?!?br />《花月痕》第五回:“燕娘 遂祝髮奉佛……法號(hào) 藴空。”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你為什么起了這么個(gè)名字?好像尼姑的法號(hào)?!?/span>
⒉ 指僧人死后的謚號(hào)。
引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大光明佛》:“烏思藏大乘法王 居西天日落佛國,東土 永樂 三年,誥封 萬行圓融如法最勝弘慈廣濟(jì)護(hù)國宣教正覺如來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yīng)大光明佛,凡三十六字法號(hào)?!?/span>
⒈ 佛教、道教的信徒受戒時(shí),由師所授的名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