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不足之處;過錯。比不上;不及。
⒈ 不足之處;過錯。
引《書·冏命》:“懋乃后德,交修不逮。”
孔 傳:“勉汝君為德,更代修進(jìn)其所不及。”
《漢書·文帝紀(jì)》:“詔曰……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顏師古 注:“不逮者,意慮所不及。”
唐 韓愈 《進(jìn)順宗實(shí)錄表狀》:“史官 沉傳師 等採事得於傳聞,詮次不精,致有差錯。圣明所鑒,毫髮無遺,恕臣不逮,重令刊正,今并添改訖。”
孫中山 《上李鴻章書》:“萃全國學(xué)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陳出新,開世人無限之靈機(jī)。”
⒉ 比不上;不及。
引《書·周官》:“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
孔 傳:“雖夙夜匪懈,不能及古人。”
漢 陳琳 《為曹洪與魏文帝書》:“由此觀之,彼固不逮下愚。”
宋 蘇軾 《代張方平諫用兵書》:“而況所在將吏,罷軟凡庸,較之古人,萬萬不逮。”
臧克家 《京華練筆三十年》:“我自覺力有不逮,但勉力為之。”
⒈ 不及。
引《文選·宋玉·高唐賦》:「思萬方,憂國害,開賢圣,輔不逮。」
《文選·張衡·西京賦》:「翔鶤仰而不逮,況青鳥與黃雀。」
⒉ 引申為不可計量。
引《楚辭·屈原·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⒊ 不落后。比喻非常快速。
引《文選·曹植·七啟》:「縱輕體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