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指天地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狀態(tài)。
⒉ 亦作“絪氳”。形容云煙彌漫、氣氛濃盛的景象。
⒈ 古代指天地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狀態(tài)。
引《易·繫辭下》:“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
孔穎達(dá) 疏:“絪緼,相附著之義,言天地?zé)o心,自然得一,唯二氣絪緼,共相和會,萬物感之,變化而精醇也。”
高亨 注:“絪緼借為氤氳,陰陽二氣交融也……天之陽氣與地之陰氣交融,則萬物之化均徧。”
《漢書·揚雄傳上》:“絪緼玄黃,將紹厥后。”
顏師古 注:“絪緼,天地合氣也。”
明 宋濂 《示公道行碑銘》:“大化絪緼,變合無垠。”
清 鄭燮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絪緼而出。”
⒉ 亦作“絪氳”。形容云煙彌漫、氣氛濃盛的景象。
引南朝 梁 沉約 《八詠詩·會圃臨春風(fēng)》:“既鏗鏘以動佩,又絪緼而流射。”
唐 溫庭筠 《觱篥歌》:“情遠(yuǎn)氣調(diào)蘭蕙薰,天香瑞彩含絪緼。”
明 高啟 《槎軒記》:“磅礴絪緼厚薄,隨其所得。”
清 陳培脈 《登慈恩寺浮圖》詩:“絪氳香界從朝暮,高下桑田幾變更。”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祭書神文》:“今之夕兮除夕,香焰絪緼兮燭焰赤。”
⒈ 天地間的元氣。
引《文選·劉孝標(biāo)·廣絕交論》:「絪缊相感,霧涌云蒸。」
⒉ 天地間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狀態(tài)。
引《易經(jīng)·系辭下》:「天地絪缊,萬物化醇。」
⒊ 造化。
引唐·孟郊〈秋懷〉詩一六首之五:「褭褭一線命,徒言系絪缊。」